当前位置:首页-->专项工作-->信息化工作-->经验交流
政务服务:从“一站办结”到“一网通办”
作者:信息中心信息员   来源:中安在线    时间:2018-06-22   浏览: 人次

为人民服务,始终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。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,始终是改革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。

  从“群众跑来跑去,领导批来批去,部门转来转去”到“最多跑一次”;从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到阳光、规范的标准化服务;从“一站式办结”到“一网通办”……安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轨迹,生动可感。

  在全国最早一批成立政务服务中心,首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体系,打造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上门户……持续深化的改革举措,引领安徽朝着建设全国审批事项最少、办事效率最高、投资环境最优、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,不断跃升,奋勇向前。

  进一个门,办百件事

  ——覆盖城乡、上下联动的五级政务服务体系,为企业和群众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

  如今,走进安徽一个普通行政村的村部,最整洁、最敞亮的办公场所,通常是为民服务工作站。群众找政府办事,在这里登记,余下的手续便可交给工作人员全程代办。 “群众动嘴,干部跑腿”,为民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变得通畅。

  村级为民服务工作站,是政务服务体系的“神经末梢”。省市县乡村五级均设有实体服务中心或服务站,是安徽政务服务的一大特色。

  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上,安徽在全国范围内亦属“先行者”。

  本世纪初,相较于沿海先发地区,安徽在产业基础、交通设施等方面差距明显。要吸引人才和资金等发展要素,加快赶超先进的步伐,就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,在政务“软环境”上下功夫,提高办事效率,优化投资环境,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。

  设立政务服务中心,将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的服务事项集中起来,实行一个窗口对外、一站式服务,正是优化政务“软环境”的重要举措。

  2000年5月,芜湖市成立全省第一家政务服务中心,这也是全国地级市中最早的政务服务中心之一。

  2001年12月,省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。这是全国第三家省级政务服务中心。

  “进一家门,办百家事。 ”当时尚属新生事物的政务服务中心,被形象地称为“政务超市”。对苦于在不同部门间来回奔波的办事人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惊喜。大量服务事项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,不仅提高办事效率,也使服务过程统一置于中心监管之下,更加公开、透明,从而遏制“吃拿卡要”。

 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,成功经验被不断复制。全省各市、县陆续成立政务服务中心,服务功能向乡镇延伸。结合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推行,乡镇开始设立为民服务中心,有条件的村设立代办点,对农民需要办理的事项提供“一条龙”服务,对财政补贴农民资金“一卡通”发放,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“一站式”办结。

  积10余年之功,全省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,乡村两级覆盖率接近100%,覆盖城乡、上下联动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。

  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,破解“只挂号不看病”

  ——打造以窗口为主导的审批运行机制,做到“大厅之外无审批”

  改革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。

  建设政务服务中心、打造“一站式”服务,涉及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,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,带来服务模式的深刻转变,绝非一朝一夕可竟全功。

  省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的2001年,只有31个部门、236项审批及服务事项进驻,审批事项进驻率不到两成。到2003年,进驻单位陆续增加了人事(编办)、公安等8家,进驻服务事项899个,审批事项进驻比例也仅七成多。

  形式上进驻、实质上未进驻的现象,在省及市县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之初普遍存在:一些部门设在中心的窗口只有受理权,没有审批权。受理材料后,还得送回后方业务处室审批。2006年,在省直机关加强效能建设动员大会上,省领导曾批评,“有人形容,政务大厅就像医院的挂号窗口,只挂号不看病”。

  不来一番“伤筋动骨”的变革,政务服务效能就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。

  “进是原则,不进是例外。 ”我省出台一系列刚性规定,明确省级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。

  针对窗口“只挂号不看病”现象,以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为要求的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迅速推开:部门行政审批权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,该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;人员和事项进驻中心到位、向窗口授权到位。

  改革的目标,是打造以窗口为主导的审批运行新机制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首席代表的现场审批、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能得到强化,一般事项直接审批,复杂事项牵头组织,跟踪督办,限时办结,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,由首席代表在授权范围内管理、使用。

  2008年,省级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从住房城乡建设厅、林业厅、地税局等5部门首先试点,逐步扩大。各市也陆续实行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。到2013年,省政府所属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审批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,原单位一律不再受理,做到了“大厅之外无审批”。

  “物理聚合”,带来“化学反应”

  ——建设“3+2”清单制度体系,推行并联审批、缺席默认等制度,实现窗口办事“最多跑一次”

  审批事项和审批权的集中,不仅是“物理聚合”,更会带来“化学反应”。

  首问负责、并联审批、缺席默认等机制创新,使审批和服务不断提速。

  所谓“并联审批”,就是将某一审批事项所涉及部门集中起来,一起审批。在传统审批模式中,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,需要挨个部门走流程,耗时过长。遇到不同部门互为前置条件的,还会陷入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的怪圈,导致“踢皮球”。在并联审批模式下,耗时长、推诿扯皮等问题都迎刃而解。

  缺席默认,则是指在联合审批办件中,缺席单位的意见视为同意,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缺席单位承担。这对无故缺席、拖延审批现象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效应,办事时限有效压缩。

  近年来,“放管服”改革向纵深推进,带来政务服务效能的又一轮跃升。

  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经过多轮清理,精简到200余项,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从“三证合一”“五证合一”直至“五十六证合一”,目前又在试点“证照分离”,推动“照后减证”,涉企证照数量过多、“准入不准营”等问题显著改观,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。

  “3+2”清单制度体系的建立,为优化政务服务夯实了制度基础。 2014年以来,我省编制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及涉企收费清单,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务清单和全口径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。这些在全国具有首创性的举措,将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成果,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,既方便群众办事时按图索骥,又使权力运行和服务过程更加公开、透明。

 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的努力,让窗口办事“最多跑一次”变得水到渠成。去年6月以来,省政务服务中心先后公布数批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清单。对纳入清单的事项,只要申报材料符合规定,从申请到办结全过程申请人只需到窗口上门一次或零上门。

  “最多跑一次”,成为政务服务效能的鲜明体现。

  打造“一张网”,办事网上见

  ——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门户建成运行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让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,也深刻地影响了政府治理机制。政务服务进入“互联网+”时代,给效能提升插上了新的翅膀。

  2010年,省政务服务中心启动“网上行政服务工程”项目,内容包括行政审批、电子监察、信息发布、数据交换等多个子系统,旨在构建“一站式”网上政务服务大厅,逐步实现与省直厅局和市、县政务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、协同办公、并联审批和电子监察。到2014年,实现与13个厅局数据交换、268个事项网上办理。

  在打造政府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体系的同时,我省启动清单网上运行平台建设,内容包括政府权力项目库、政务公开服务平台、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办事平台、电子监察平台和法制监督平台。

  破除信息壁垒,深度整合资源。 2017年11月1日,安徽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试运行。这是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门户,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、横向覆盖同级政府各部门,是群众网上办事的总入口、部门业务办理的总平台。办事人通过该入口,可在线进行政务服务预约、申请、查询、支付、咨询投诉。各部门通过该平台,可在线受理、办理企业和群众申请的各类事项。

  线上登录全省“一张网”,线下只进服务大厅“一扇门”。安徽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由此开启“一网一门”新模式。

  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,在传统PC端以外,安徽政务服务网开通手机APP、微信公众号、支付宝城市服务等多个线上服务渠道,提供网上银行、支付宝等缴款方式和申请材料、审批结果快递服务,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。

  建设一张网,办事网上见;完善一站式,服务面对面。安徽持续多年努力,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、好办事、不添堵,让政务环境更加稳定、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,创业创新的活力加速迸发,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正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动力。


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